一、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福建工程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福建省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和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工科教育的学校之一。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福建省重点学科,2013拥有学术型硕士学位点,2018年入选福建省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学科,2022年入选福建省应用型高校主干学科和福建工程学院A类重点建设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省杰青、省百千万人才等学科骨干20余人;学位点拥有研究生导师46人,每年招收研究生40余人,科研团队总数约200人,是福建省高校交通运输领域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科研团队之一。
学位点积极培育与海峡区域发展相结合的特色交通运输学科体系,以公路交通和铁路交通及其融合为研究主体,以闽台合作为研究特色,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优势,形成涵盖“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智能驾驶与交通安全”三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具有以下特色和优势:(1)学术队伍建设立足服务海西交通的跨越式发展;(2)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全面支撑福建交通强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3)融合海峡两岸交通优势师资的人才培养模式;(4)理工融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真、诚、勤、勇”百年校训为遵循,紧密围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本学科始终面向海西交通和闽台交通的重大应用需求,以深入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为抓手,依托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福建省北斗导航与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重点创新研发平台,精心培养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交通人才。
学科团队紧密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其中,针对如何有效加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处置能力,学科团队与福建省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等共同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应急关键技术及其综合服务系统”联合研发攻关,实现了应急大数据实时融合挖掘分析、数据驱动的应急指挥智能调度等应急管理领域关键技术难题,为我省各大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了关键的平台支撑,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肯定,荣获2019年度和2021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高速列车智能驾驶与系统运维理论,获得2020年度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
截止至2022年12月,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累计招收学术型研究生9届,共200余人,其中2022年招生43人,招生规模逐年快速增长。2022年学位点毕业学生22人,毕业生职业发展态势良好,岗位竞争力强,3名继续攻读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的博士学位,其余学生入职中建海峡、星网锐捷、东方锐智及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口就业率100%。为地方经济发展及福建省“交通强省”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层次学科人才支撑。
(一)目标与标准: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1)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具体要求:
a)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养成“真诚勤勇”的优秀品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b)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具备应用外语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c)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养成严谨的科研工作作风,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素养。
2)学位标准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实行学习年限3年的弹性学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包括3个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学习环节:27学分, 包括学位课程17学分,非学位课程不低于10学分;
(2)实践环节:5学分,包括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两个部分,含本科生指导工作、工程实践、社会调查等;
(3)创新能力与科研素质环节:必修,不计入学分。
在创新能力与科研素质环节,主要考核项目为学术论文发表、科研实践、独立研究与自主创业、专利发明、学术活动、专题研讨、论文选题、学科竞赛等方面。具体要求为:
(1)学术活动:主要考核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参加不少于7次的专题学术讲座,每次讲座均应完成2000字以上心得体会,并作1次学术报告;
(2)学术训练:第3学期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第4学期完成中期检查,第5-6学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公开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件及以上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
(二)基本条件
1)培养方向
(1)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依托海西经济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的需求和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重点培养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与物流系统优化、港航物流管理和决策、物流枢纽规划与供应链管理、交通流与交通安全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
(2)交通信息工程及智能控制。主要围绕交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需求,重点培养从事交通大数据挖掘分析及其应用服务系统研发方面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包括从事交通数据的建模挖掘、统计分析及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与交通系统智能控制等工作,以支持交通规划和管理决策等过程。
(3)智能驾驶与交通安全。围绕交通行业智能交通的迫切需求,重点培养在汽车无人驾驶、交通领域图像识别、汽车电子、动力电池监测与管理、电机自动控制以及新能源汽车运营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
(1)师资基本情况
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教师团队共计61人。其中,研究生导师46人,其中校外兼职硕导13人。教师团队中,博士学位比例为90.23%。教师年龄结构良好,学缘关系良好。(详见如表1)
表1:交通运输学科教师情况统计表
专业技术职务 | 人数合计 | 年龄分布 | 学历结构 | 硕士导师人数 | 最高学位非本单位授予的人数 | 兼职硕导人数 | |||||
25岁及以下 | 26至35岁 | 36至45岁 | 46至59岁 | 60岁及以上 | 博士学位教师 | 硕士学位教师 | |||||
正高级 | 22 | 0 | 2 | 9 | 11 | 0 | 20 | 1 | 20 | 22 | 12 |
副高级 | 32 | 0 | 4 | 22 | 6 | 0 | 28 | 3 | 22 | 32 | 1 |
中级 | 7 | 0 | 5 | 2 | 0 | 0 | 7 | 0 | 2 | 2 | 0 |
总计 | 61 | 0 | 11 | 33 | 17 | 0 | 55 | 4 | 44 | 61 | 13 |
(2)师资水平
本学位授权点为福建省一级重点学科,具有入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福建省杰出青年科研人才、IEEE高级会员、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等人才计划10余人。学科团队的“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创新团队被中国侨联评选为“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团队)”。
3)科学研究
本学位授权点2022年来承担了交通运输相关科研项目50余项,获资助总金额1500余万元,师均经费30余万元。同时,本学位授权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Mathematics》、《Intelligent Data Analysis》、《l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本领域相关三高论文70余篇。
根据加强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发展理念,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本学位授权点大力加强应用技术的研发,获授权专利16件,均为本学位授权点研究生与导师共同研发的本领域专业技术。同时,也强化发明专利成果转化应用,本年度发明专利转让总额约20万元。
4)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授权点已建成了包括教学实训、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协同创新的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具体包括一个协同创新中心、四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三个省级产业化与成果转化基地、六个研究生教学实验与平台(如表2所示)。科研平台总投入约3000万元,其中4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研究生教学实验平台直接投入经费达1300万元。
另外,本学位授权点还与华为、百度公司、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中国移动、富士通、高德等知名企业开展联合共建,为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支撑条件。
表2:交通运输领域相关教学科研支撑体系
平台类别 | 序号 | 名 称 | 平台管理/经费支持部门 |
协同创新中心 | 1 | 福建省北斗导航与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 | 福建省教育厅 |
重点实验室 | 2 | 福建省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 | 福建省科技厅 |
3 | 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 | 福建省发改委 | |
4 | 工业控制与数据分析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福建省教育厅 | |
5 | 福建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北斗开放实验室东南亚国际分实验室) | 福建省科技厅 | |
产业化与成果转化平台 | 6 | 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福建省教育厅 |
7 | 福建省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技术开发基地 | 福建省科技厅 | |
8 | 福建省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福建省科技厅 | |
研究生教学实验与实训平台 | 9 | 福建工程学院—高速集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 校企合作 |
10 | 福建工程学院—江苏必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 | 校企合作 | |
11 | 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教学实验平台 |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 | |
12 | 交通事故预防与处治实验室 |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 | |
13 | 车联网应用技术实验室 |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 | |
14 | 汽车电子测试及分析诊断平台 |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 |
5)奖助体系
我校已设立较为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和奖助学金评定办法。研究生奖助体系主要由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两部分组成。
(1)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以当年度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等部门下达的文件为准),20000元/生·年奖励。
第一志愿报考并被我校录取的非定向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奖励8000元。
研究生新生奖学金(一年级新入学研究生):实行全覆盖,一等奖(10%)8000元/生·年、二等奖(90%)6000元/生·年。
研究生优秀学业奖学金(二、三年级研究生):一等奖7000元/生·年、二等奖6000元/生·年,三等奖5000元/生·年;全覆盖。
学校设有研究生专项奖学金:研究生学位论文优秀开题报告奖学金、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学金(论文、专利、标准制定等)、硕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等。
2022年,共有147位研究生获得各类奖学金,其中国家奖学金3人。
(2)助学金
在实施国家资助的学校助学金全覆盖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学院助学金,以鼓励研究生专心学习,认真开展科研工作,同时,还通过设置了丰富的“三助”岗位来帮助困难学生使其安心学业。具体助学金体系包括:
国家资助学校助学金:8500元/生·年。
学院自筹的学院助学金:10000元/生·年(交通运输工程)。
设置助教、助研、助管等“三助”岗位。
6)管理服务
研究生管理服务工作,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效益和研究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一是要优化生源质量,努力争取推免权,鼓励本校优秀毕业生报考;二是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把导师队伍的入口关,加强导师培训工作,建立导师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导师队伍素质;三是要建立健全研究生管理与服务的体制机制;四是要建立研究生管理网络与信息系统,保证信息通畅。
(三)人才培养
1)思想政治教育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思政观为引领,继承创新、交叉整合、协同共享为主要途径,实现育人目标、育人资源与育人效果的有效融合。
(1) “三全育人”工作贯穿日常工作的各领域。本学科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1次党建暨思政工作研讨会,“党建+”推动“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完善《交通运输学院“三全育人”任务分解表》,积极探索完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落实机制,不断推动辅导员、班导师、专任教师、硕士生导师等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
(2)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以溪源书院为依托,定期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先后开展博士教授进书院5次、红色朗读者6次、党员灯塔行动8次、支部理论学习10余次、团日活动10余次、师生面对面6次等系列活动,一体推进组织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3)持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制定了《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2022年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遴选了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0门(包括本科课程8门,研究生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支,获校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院廖律超教授负责的《深度学习导论》获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吕英志副教授主讲的《交通需求管理》获批为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赵钊林和许明星老师获校第二届“匠心中国”课程思政讲课比赛二等奖。
(4)完善管理育人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党管人才制度,健全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岗位育人职责,通过借助学院每年开展的年度考核、导师考核等,塑造先进典型,把管理育人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纳入管理岗位年终考核重要内容。
(5)构建精准资助体系,推进“扶困”、“扶智”、“扶志”有机结合,开展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暖冬行动”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资助政策乡村行”和“家校关怀万里行”活动;树立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6)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坚持“三个一切”的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团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通过实施各支队伍的评议考核制度,形成育人组织合力,积极打造“组织建设型”、“双创育人型”党团支部,发挥基层党支部、共青团的育人纽带作用,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形式。
2)师德师风建设
(1)不断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严把政治关口,强化师德考察,把人才引进、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等都纳入师德师风考核工作的范围,本年度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会议22次,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在实处;学院党委召开2场专题会议进行教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和警示教育,组织新进6位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学院教职工能够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立足本职岗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目前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效果良好。
(2)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部署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院党政领导多次在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等各类会议会上结合学院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传达中央、省、学校工作精神,分析研判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3)完善规则立德,将师德师风融入日常管理,本学科专门开设师德师风和课堂纪律、学术规范的培训内容,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落实“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网络传播守规矩”的工作要求,在教师职称评聘、各类评优评先、干部聘用和提拔中,始终坚持将政治表现纳入其中,严把政治关口,实行“一票否决”。加强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经排查本学科中没有宗教信仰的教师,但仍然坚持做好防控和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4)注重典型示范,持续推进教师荣誉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学院网站、LED电子屏幕、官方微信、专题宣传栏等推送师德师风专题内容,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对涌现出荣获省、省部级及以上表彰,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等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弘扬师德楷模精神,传播强大正能量。
3)招生选拔
2022年度,本学位授权点按“01交通信息工程及智能控制”、“0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及“03智能驾驶与交通安全”等三个方向招生。学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普通招考方式,报考条件需满足“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部分。
(1)初试
初试为全国统考,考试科目为:①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一、③数学一、④数据结构与C语言程序设计。
(2)复试
复试内容包括专业课测试、综合素质测试、外语听力、口语及专业外语测试。
方向1的复试专业课分别为《Python程序设计》;方向2的复试专业课为《工程力学》/《机械设计》(二选一);方向3的复试专业课为《交通工程学》/《物流管理》(二选一)。考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远程复试。2022年度,本学位授权点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综合素质测试采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招网)远程面试系统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外语听力、口语及专业外语测试采用口试方式进行。每位考生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复试小组应对每位考生的作答情况进行现场独立打分,并写出评语;在评分前可以召开复试小组会议,研究对考生的考察评价意见;每个考生的作答情况要做好记录,复试现场要全程录音、录像;同一学科(专业)各复试小组的面试方式、时间、试题难度和成绩评定标准应统一。
4)课程教学
为了规范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制订了“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规定(试行)(闽工院研〔2019〕12号)”,以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严格的任课教师资格审查
在任课教师选用方面要求严格,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应由副教授及相当职称以上人员,或是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及相当职称人员担任。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须由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遴选认真负责、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所教课程内容的老师担任。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共开设课程42门,其中,学位课18门,非学位课24门。
(2)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旨在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学术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技巧等,侧重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因此,鼓励教师采用笔试方式、论文方式等多样化课程考核形式。
笔试方式:如《现代运输交通工程》、《交通信息技术》、《交通信息控制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考试采用笔试,结合学科特点笔试题突出了使用程序设计方法解决实际交通问题以及交通运输工程的现代化发展趋势、交通信息处理技术的原理、交通信息与控制的基础知识,了解系统的实现原理与结构,以及基本的控制手段等考试内容。研究生在交通信息智能化和控制方面的应用基础扎实、理论分析效果良好。
论文方式:如《交通GIS系统与应用》、《深度学习导论》、《交通需求管理》等专业基础类课程,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工程案例开展小论文方式考核,逐步锻炼了研究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对提升论文写作能力有较大帮助。
(3)规范的课程质量监控
为规范研究生教学管理,学校颁布了《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教学督导工作暂行办法》。健全了研究生教学保障制度,实现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进行督导。
5)导师指导
学位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尊重研究生教育规律,着眼于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聚焦导师指导环节,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在培养过程中,加强总结导师指导研究生实践中的优秀经验,从坚持正确思想引领、科学公正参与招生、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关学位论文质量、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导师指导工作,并完善导师指导行为基本规范,同时划出严格的行为底线,引导教师自警自律,促进导学关系健康发展,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6)学术训练
本学位授权点主要通过参与项目、企事业单位横向合作、研究生助教等方式锻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为培养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职业素养的人才,本学位授权点在2022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特别开设了必修课程《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专题》、《学术论文写作》以及选修课《生活美学》、《人文素养》、《音乐欣赏》、《体型舞蹈》等人文、学术素养课程。
(1)依托科研创新平台,培养学术科研能力
依托于“福建省北斗导航与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及“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定期举办课题组讨论会,由研究生汇报科研进展,通过讨论解决行业应用技术难题,同时推动导师组负责制,通过联动多位导师指导的模式共同把控研究生课题进度、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
(2)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促进创新意识
学位点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目前分别组织研究生参加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多个赛事,并在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多个赛事中获奖。通过组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三等奖等多项奖项,促进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并提升科研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能力。
(3)构建科研评价体系,激励高水平成果
学位点制定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以激励研究生出高水平科研成果。2022年,本学位点研究生参与课题约50项,发表论文共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约20件;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4项。通过科研成果综合评价机制,充分利用激励策略,有效提升来了研究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4)举办创新论坛,强化交流能力
学校每年举办研究生创新论坛,每年6月底举办研究生科技创新论坛,通过学术训练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本授权学位点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到校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强化与外校专家的交流形成稳定的交流机制,并要求所有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参加至少7场学术讲座,撰写相应的学术讲座心得,能够自主完成1次学术交流报告。
7)学术交流
(1)知名专家“请进来”
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邀请北京交通大学张星臣教授、杨立兴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伍冬睿教授、天津大学刘伟华教授、集美大学杨神化教授、福州大学吴鹏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赵胜川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谋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秦曾昌副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我校开设交通信息控制技术、交通规划与管理等为主题学术报告20余场次,供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2)骨干教师“走出去”
持续支持学位点教师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密切学术交流关系。2022年,本学位点通过项目合作、论文研究、学术会议合作,共同举办线上、线下会议等多种形式支持研究生导师与国内外高校合作研究交流,本年度学位点组织多名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发表学术会议论文10余篇,前往国内外一流高校交流合作20余人次。
(四)质量监控
1)质量保障
我校的研究生管理规范、治学态度严谨,本学位授权点从招生计划、学籍管理、教学运行、实践教学、学术交流到论文选题、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均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都秉承了规范化、现代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原则,并且都在实践中得到了严格地执行。2020年学校发布了《福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和“不合格”学位论文处理办法(试行)》,用于提高毕业研究生的质量。2021年学校发布了《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试行)》和《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教学督导工作暂行办法(试行)》,监督管理研究生教学工作。
2)分流淘汰
我校制定了《福建工程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规定了严格的分流淘汰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退学:
(1)休学期满不办理复学手续且又未申请继续休学的;休学满一学年仍不能复学的;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
(2)学位课程考试有二门不合格或有一门不合格经重修、重考后仍然不合格者,或累计8学分以上(含8学分)课程(含选修课)第一次考核不合格。
(3)硕士生一门必修课程考试不合格,经两次补考(或重修)后仍不合格的。
(4)学校经过阶段性考核认为不宜继续培养的或学位论文工作中明显表现出科研能力差的。
(5)不论何种原因,超过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而未能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要求或未进行论文答辩的。
以上情形涉及学生课程学习到毕业论文的全过程管理,师生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实施过程监控,目前本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率100%、获学位率100%。
3)学位论文
为了不断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我校制定了《福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规范》,规范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盲审及答辩等各环节的工作。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前5周内完成,必须在开题报告满12个月后方能提出学位论文送审申请。开题报告组成员由副高以上职称的研究生导师组成,对选题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做指导和建议。
(2)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在第四学期前5周进行,主要检查论文进展程度、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未能按照开题报告计划完成的学生应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与开题报告不一致的课题应重新开题。
(3)预答辩
预答辩一般安排在论文送盲审前进行,预答辩组成员由校内外副高以上职称导师组成,要求学生根据预答辩专家提出的问题继续完善学位论文后方能送审,保证了学位论文质量。
(4)学位论文盲审
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全盲审制。学位论文主要送“985/211”高校同行专家进行盲审。未按要求送审的学位论文,其评阅成绩无效。答辩前学生应根据盲审评阅意见对学位论文做必要的修改方能参加答辩。
(5)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中成员应由本学科具有正高、副高职称的5位硕士生导师组成,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参加所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本学科具有正高职称的校外硕士生导师担任。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均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其中答辩优秀占30%。
4)学风教育
学校和授权点高度重视优良的学风建设,各级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学风建设活动,从制度上、思想上、生活中、学习中、科研活动中全面建设学习的良好氛围,提升研究生的素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在制度上,学校制定了《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管理规定》、《福建工程学院学生违纪处分办法》、《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宿舍管理暂行规定》、《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基本要求(试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中学术规范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条文;在思想上,树立“诚信是立身之本”的观念和“学风建设,从我做起”的意识;在生活中,增强考勤与监督机制;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经过多年努力,学院的学风建设稳步推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研究生科学技术创新意识,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研究氛围,学校举办了系列“研究生学术论坛”。
5)管理服务
研究生管理服务工作,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效益和研究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一是要优化生源质量,努力争取推免权,鼓励本校优秀毕业生报考;二是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把导师队伍的入口关,加强导师培训工作,建立导师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导师队伍素质;三是要建立健全研究生管理与服务的体制机制;四是要建立研究生管理网络与信息系统,保证信息通畅。
为了进一步的了解研究生管理服务满意度情况,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对全体研究生组织了《研究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指导教师的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对图书馆的满意率为95%以上。
6)就业发展
学院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深化校企产教融合,进一步提高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能力,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领导、学科负责人和研究生导师高度重视研究生就业规划与指导工作,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主动走向市场,拓宽就业渠道,为研究生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引领好就业、就好业。
初期阶段:帮助研究生认清自我,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综合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结合专业技能,锚定职业发展方向。系统规划职业生涯,进一步明确各阶段发展目标。
中期阶段:帮助研究生自我拓展,挖掘自身潜能。重点开展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后期阶段:加强研究生就业心理和就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工作。通过就业心理指导,使研究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树立积极进取、善于务实、敢于竞争的就业心态。强化研究生就业技巧的培养,组织开展简历制作大赛、模拟招聘大赛、就业政策宣讲、推送就业岗位信息和组织专场招聘会,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努力实现研究生高质量就业。
本学科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努力培养高精尖紧缺人才。2022年,本学科共授予硕士学位22人,对口就业率100%,职业发展态势良好,岗位竞争力强。大部分的硕士生毕业的就业方向集中在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及国有、民营企业。其中,1名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其余学生入职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及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目前,培养人才在用人单位均获得了好评,用人单位反馈授权点培养人才专业基础知识牢固、实际操作与团队协作能力等突出。
二、工作特色与成效
(一)制度建设
依照国家教育法、学位条例、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现行法规,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相关制度。本年度修订或新增了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优秀毕业研究生评选办法、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确认办法、研究生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研究生导师指导组制度的暂行规定、外聘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1)导师遴选及招生资格审查制度
制定并完善了导师管理制度,删除了以下制度:《福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确认办法》闽工院研工[2021]7号;《福建工程学院新硕士研究生导师培育规定(试行)》闽工院研工[2019]23号;《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试行)》闽工院研[2014]9号; 《关于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组制度的暂行规定(试行)》闽工院研工[2021]6号。同时,新增如下制度《福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办法》闽工院研工[2022]12号文件,修订了《福建工程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修订)》闽工院研工[2022]30号文件。这些新增和修订的文件内容主要包括导师招生资格确认办法、导师师职责、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师指导组制度的暂行规定、外聘导师管理办法等;对导师的年龄、学位、职称、学术成果、科研经费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利于保障导师有充足的资源、充沛的精力及充分的能力指导研究生成长;针对新晋导师、外聘导师,也专门制定规章制度,以确保导师队伍的不断成长、壮大。推行导师组指导制度,发挥团队协作作用。
2)招生录取制度
由学科指导委员会牵头,规范订制招生简章,按研究方向合理确定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在招生规模扩大的情况下,面试阶段,积极争取优秀考生调剂到我校。制定了5人以上、多学科背景、专业结构合理的面试考官队伍,保证了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性。也促进了生源数量与质量的改善。
3)研究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修订完善了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管理规定、学生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分办法、学生宿舍管理暂行规定等等。
通过制度建设与执行,培养了研究生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与法治精神。修订奖励办法,发布文件《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奖励办法(暂行)》校研工[2022]2号。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提高研究生参加竞赛及导师指导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为学校及学科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
4)奖助体系制度
本年度发布《福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办法(修订)》闽工院研工[2022]31号办法,修订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助学金、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学业奖学金;发布《福建工程学院优秀毕业研究生评选办法(修订)》闽工院研工[2022]25号、《福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修订)》闽工院研工[2022]26号文件,进一步完善毕业研究生评奖评优办法。构建精准资助体系,推进“扶困”、“扶智”、“扶志”有机结合,开展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暖冬行动”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资助政策乡村行”和“家校关怀万里行”活动;树立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5)学籍与培养管理制度
本年度,对研究生学籍与培养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修订、增加了一系列制度。主要包括《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修订)》闽工院研工[2022]24号;《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规定(试行)》闽工院研工[2022]32号;《福建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要求(修订)》闽工院研工[2022]10号;《福建工程学院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要求(修订)》闽工院研工[2022]11号等。这些制度强化了过程管理,对研究生学习成长及导师履行职责都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
6)毕业与学位管理制度
宣讲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修订了《福建工程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修订)》闽工院研工[2022]21号;《福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及要求(修订)》闽工院研工[2022]27号;《福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规范(修订)》闽工院研工[2022]28号;《福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和“不合格”学问论文处理办法(修订)》闽工院研工[2022]29号等文件。
(二)立德树人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院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合力。学校出台了《福建工程学院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福建工程学院关于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制度文件,做到师德师风建设在制度上有抓手,在行为上有对照,在管理上有规范。本学位授权点所属学院建立了师德师风负面清单,适时提醒和监督老师在日常工作中恪守纪律,切实强化师德师风工作。学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培训,推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学院还开展了创建职工思想教育平台、“道德讲堂”等各具特色的师德建设活动。“双一流”建设周期内,本学位授权点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典型,其中获校第二届“匠心中国”课程思政讲课比赛二等奖2人次,获校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1项,获批为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1项。
本学位授权点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遴选了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0门(包括本科课程8门,研究生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支。
本学位授权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真、诚、勤、勇”百年校训为遵循,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紧密围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学习生活作风,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国家艰苦地区及基层就业。
(三)科教融合
在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方面,本学位授权点积极拓宽省级科研平台的外延,突破平台作为教师科研联合体的功能局限,招募优秀本科及研究生参与平台项目,形成师生同创、师生共研的创新氛围,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专业创新能力。
(四)产教融合
本学位授权点始终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体系,通过产教科教融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学科以省级科研平台为一体,省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教学实验与实训平台为两翼,构建“一体两翼”的实践载体,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可靠的实践平台。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学生组织参加多项省级以上研究生学科竞赛,其中获得“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三等奖等多项奖项。
(五)文化建设
引导研究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崇尚科学精神,鼓励研究生在学术道路积极开拓创新。
1)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继续以溪源书院、5S宿舍管理为依托,定期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三是努力建成系列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不断拓展学院思政宣传栏、学科走廊、高层次人才走廊等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时代风格和交通特色的校园文化。
2)创设网络育人载体,探索新型思政模式
着力搭建网络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加强“新媒体+思政”建设,推进“闽工院NEW交通”、“溪源书院网络工作室”等网络平台建设,注重思想引领,发出交通好声音;同时,通过完善网络教育多元引导机制,充分发挥新媒体学生团队朋辈教育作用,搭建师生群、校友群等多元网络沟通平台。
3)强化全员育人
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坚持“三个一切”的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团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师傅带徒弟”传帮带制度,迅速提高新晋辅导员能力,并通过实施各支队伍的评议考核制度,形成育人组织合力,积极打造“组织建设型”、“双创育人型”党团支部,发挥基层党支部、共青团的育人纽带作用,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形式。
4)加强学风建设
学校和授权点高度重视优良的学风建设,各级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学风建设活动,从制度上、思想上、学习中、科研活动中、生活中全面建设学习的良好氛围,提升研究生的素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在制度上,学校制定或修订了《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条文。在思想上,树立“诚信是立身之本”的观念和“学风建设,从我做起”的意识。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中,增强考勤与监督机制。经过多年努力,学院的学风建设稳步推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术素养方面,进一步加强我校研究生科学技术创新意识,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研究氛围。
5)管理服务
学校及学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一是要优化生源质量,努力争取推免权,鼓励本校优秀毕业生报考;二是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把导师队伍的入口关,加强导师培训工作,建立导师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导师队伍素质;三是要建立健全研究生管理与服务的体制机制;四是要建立研究生管理网络与信息系统,保证信息通畅。
(六)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本学位点在导师遴选、过程管理、课程教学、论文质量等环节,全面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导师遴选
高水平的导师是培养高质量的学生的前提和保障。学校设有专门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培训和考核制度,如《福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办法》、《福建工程学院关于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试行)》(闽工院研工〔2018〕26号)、《福建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确认办法(修订)》(闽工院研工〔2021〕7号)等。
在导师研究生招生资格确定方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主持国家级项目的博士,近3年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3篇,必须主持或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的科研项目,必须具有足够的科研经费用于培养学生,并且每年都必须接受校及学科学术委员会的考核。授权点已经形成每年三次硕士生导师资格审查的机制,不合格导师将取消其招生资格并限期整改。
在研究生与导师培养关系确定过程采用竞争的双向选择机制。由于研究生招生指标较少,而导师队伍相对庞大,不能保证满足招生条件的每位导师每年都能招到学生。实际上形成了竞争上岗的局面,这也促使导师们更加尽职尽责。
在导师培养上,授权点多次邀请省内外有丰富指导经验的导师对新增硕士生导师进行培训,帮助青年导师尽快成长。学院每年还组织研究生导师参加座谈会,通过经验交流和分享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硕士生导师队伍业务水平。
2)过程管理
学校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定,用于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本学位点均严格执行各项要求,如《福建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修订)》、《福建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要求(修订)》、《福建工程学院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修订)》、《福建工程学院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项目管理办法(暂行)》、《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出国(境)访学资助实施细则(试行)》等。
学位点通过组织“研究生导师指导组”,对学生进行小班教学式的科研引导,提升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能力。在导师组指导工作中,学科要求每位导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有针对性地培养个体协作能力、科研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纵向科研任务以及各类创新科技项目,期望通过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培养。
同时,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师资团队水平。本学位授权点通过多种方式柔性聘请一批高端领军人才来校兼职工作,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模式。本年度共柔性引进特聘教授2名,客座教授3名,讲座教授4名,并充分发挥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成效明显。
3)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严格遵循学校制定的关于研究生课程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定,如《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规定(试行)》、《福建工程学院研究生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试行)》、《福建工程学院旁听研究生课程的管理办法(试行)》等。在任课教师选用方面要求严格,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应由副教授及相当职称以上人员,或是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及相当职称人员担任。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须由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遴选认真负责、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所教课程内容的老师担任。本年度学位授权点目前已开设课程42门。
4)严控学位论文质量
对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前期环节明确规定了时间节点、内容范围、评审小组构成等内容,有效保证了选题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学位论文前期工作的质量。
规定预答辩一般安排在论文送盲审前进行,预答辩组成员由校内外副高以上职称导师组成,要求学生根据预答辩专家提出的问题继续完善学位论文后方能送审,保证了学位论文质量。
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全盲审制。学位论文主要通过教育部论文送审平台进行同行专家盲审。未按要求送审的学位论文,其评阅成绩无效。答辩前学生应根据盲审评阅意见对学位论文做必要的修改方能参加答辩。
论文答辩阶段,由本学位授权点具有正高、副高职称的5位硕士生导师组成,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参加所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本学位授权点具有正高职称的校外硕士生导师担任。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本年度学位点的建设平稳发展。虽然在科研项目经费方面有所下降,但在学术成果的发表方面有所提升,且在招生规模以及校企合作方面都有所扩大,学位点的学术影响力和辐射力持续增强,基本完成规划的任务。尽管如此,学位点建设还存在如下的问题:
(1)学科布局亟需响应新的产业需求和闽台交通特色
本学位授权点先设置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驾驶与交通安全”等三个学科方向。其中,智能驾驶与交通安全方向主要开展新能源汽车研究,服务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智慧交通与智能驾驶已成为全球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将产生巨大的产业人才需求。特别是,闽台高铁建设和闽台高速建设已经纳入国家铁路网和国家公路网规划,闽台交通特色明显,对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对交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科布局也提出了新要求。
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智慧交通和闽台交通相关人才培养,将有利于交通行业的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培育以及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壮大,也将以利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并增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加快交通强国建设,保障生命安全,提高交通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增进人民福祉。
(2)师资队伍及标志性成果建设还需加强
目前的本学位点师资结构比较合理,但在数量质量方面与发展目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本学科现设三个学科方向,学科硕导共46人,数量上仍还需加强。同时,队伍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本学科队伍带头人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福建省“闽江学者”陈德旺教授,并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2名,博士生导师3名,学科队伍已具有较好基础,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仍需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以服务交通博士点申请的要求。
另外,从现有学科成果观察,本学科聚焦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化目标的水平不够,承担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能力有待大力提高,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的能力尚待加强。本学科基础研究向社会产生力转换也存在较多不足,需进一步加强成果转化工作力度,特别要注重提高学科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尤其,闽台交通的特色还不够突出,需要在闽台高铁和闽台高速公路等方面开展前瞻性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根据《福建工程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等文件精神,针对本学位授权点学科团队的师资队伍优化需求以及学科标志性成果还不够突出的问题,2023年,将重点开展海峡两岸交通领域高层次人才招聘,并持续加强本学科内涵建设,以进一步提高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具体建设计划包括:
(1)加强学科团队师资建设
2023年,本学位点将重点在海峡两岸交通学科领域引进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具体包括:
1)加强学术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争取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省引才“百人计划”、省“双百计划”人选和“闽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3人。
2)优化学科团队布局,整个学科团队专职人员十四五期规划不少于50人,其中每个主干学科方向专职人员中不少于3位教授(含研究员)。2023年,争取新晋升教授1-2名,并继续培育建设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
3)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10名。
(3)学科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建设
进一步加强本学科内涵建设,通过“十四五”期建设,科研成果争取基本达到博士授权点建设标准,其中,2023年争取完成学科标志性成果3-5项,具体包括:
1)力争新增国家级项目2-3项、省级重点项目/重大横向课题5-8项,年均科研经费1500万元以上,特别是力争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上有新突破。
2)申报省部级奖励/行业学会奖励1-2项。
3)教师发表三高论文30-40篇,每个学科方向不少于8篇。教师出版专著、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专利转化应用5-10项。
4)争取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继续共同主办国际学术会议VTCA 2023(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Vehicular Technology,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Ap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