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我院2018级学生工作党支部在教学实验楼214开展题为“从福州上街大学城蔗洲村历史变迁看中国之治”的四史专题党课学习,此次党课由我院党委统战委员、院团委书记陈汉元主讲,2018级学生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
陈汉元老师从可感知的身边环境变化入手,以我校所在地蔗洲村水系治理变化为线索,用他实地田野调查的详实材料宏观地呈现了福州上街镇蔗洲村历史变迁的概貌,通过这些变化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乡村之治,进而看到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他将蔗洲村的变迁分为明代早期呆不住的谢氏、明代中后期地方社会的整合、清代至民国太颐宫刘太子的庇护及新中国建立至今旗山有湖百姓有福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代早期谢氏族人由于水灾频发从蔗洲村迁移定居马保村;到明朝中后期,村民通过建庙祈福祈进行地方社会的整合,随着谢氏迁居之后,陆续有张、李、陈、林、王、黄、江、吴、刘、赵、卞等姓氏来到此处定居,原本是水流最湍急的地方,经常发洪水,突然有一天从上游冲下来一个神像,年轻俊秀,骑着白马,左握铁蛋,右拿弓箭,因其从上游流下,村民称其为“流太子”,福州话“流”与“刘”同音,便称之为刘太子,因为刘太子神像在此停留之后,村中未曾发大水,村民感念其护佑之恩,建庙奉祀之。在每年的正月,当地村民各姓族长、房长发动村民举办庙会,届时太子出游,所到之处,各家鸣鼓放炮,设宴接待,以保平安,祈求风调雨顺;迨至清代至民国期间,村民对河流的治理寄托于“太颐宫刘太子”,以一种“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态度来面对水灾;直至新中国建立后,摒弃鬼神说,政府对福州大学城进行规划和建设,使得蔗洲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随着旗山湖建设的推进,将成为福州第一大生态景观湖,这里成为福州城市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可谓是旗山有胡,百姓有福。
陈汉元老师勉励支部党员们从福州上街蔗洲村历史变迁中体悟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感怀遇见新时代,新时代催生新的使命和担当,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练就过硬本领,投身交通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